第一届“马栏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终评圆满落幕,选手们精彩的答辩、专家评委犀利的点评碰撞出了不一样的创意火花。在参赛作品中,众多湖湘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得具有湖湘元素的文创产品迅速风靡日常生活,铜官窑瓷器、黑金首饰、非遗手绘地图、湘绣礼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作品,聆听创作品背后的故事。
其中以湖南历史文化资源为设计指向、以民俗文化和湖南非遗资源为设计导向的一份具有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博类文创产品——《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将51个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手绘的方式展示出来,用活泼可爱的视觉形象吸引年轻一代关注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
重拾湖湘遗珠 传承非遗文化
剪纸、棕编、茶艺、香道、泥书、瓷刻、皮影……这些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非遗文化,珍稀而瑰丽。其实现代人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当时的“现代生活元素”,只要能与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相符,非遗不仅能光彩重现还能成为改善现代人生活的助推器。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师聂敦格在一次接待织锦技创新学习的学员时,被她们的淳朴与善良深深打动,他告诉记者这些人大多来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却一直坚守着古老的织锦技艺传承,处在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织锦技艺是他们传承祖辈手艺与生存需求的连接点。聂敦格表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转换,曾经精美绝伦、耗时耗工的织锦工艺制品慢慢被多样化的现代商品所掩盖,这也导致了织锦技艺人才出现生存危机和传承后继无人。
这一切让聂敦格颇有感触,他想做些事来唤起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让更多的企业、个人关注非遗的发展和创新,让非遗走出低谷,走向创新发展之路。2019年春季学期,美术系18级数媒的同学将要开设数码绘画课程,这让聂敦格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项目教学导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带领六位学生制作一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
创作团队照片
任重而道远 把初心坚持到底
出生于八零年代的聂敦格早早与非遗结缘,从出生就一直穿着外婆亲手缝制的虎头鞋,睡觉手里抱着的是外婆做的布老虎,头下枕着的是外婆做的双头老虎枕头。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儿时外婆缝制的各种珍贵的小东西一件件消失了,对聂敦格来说,剩下的仅仅是一点对它们样子的记忆,每每想起总会感到无比的遗憾与无奈。
聂敦格表示,由于自己专业和职业的原因,将“地图”和“非遗”这两个概念相结合在脑海中应运而生,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部分学生开始创作《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我制作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任务书’,要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采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其次在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创意设计。”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部分
但是制作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问题很快也出现了。“第一点是在资料收集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重叠、信息遗漏等问题导致了地图内容选取不科学。第二点是同学们画技不一、画风不同,如何在过程中用近似统一的风格完成创作。”聂敦格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终于赶在第一届“马栏山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截止日期前完成!
未来,聂老师和他的团队将陆续完成湖南省118项国家级非遗全图绘制,进一步完成湖南地区各州市的非遗地图,制作“湖南·非遗”APP,将非遗地图推到线上,实现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文化消费有机结合,让湖南非遗文化走出深山、走出历史,通过文化创意走向市场、走出湖南,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该地图将依托网络平台甚至自成平台联动全省的非遗资源,可以和手机地图app连接实现“非遗”旅行推广。
如果有一天,老物件都慢慢消失,皮影、湘绣等等这些东西只能留在回忆里,将是多可怕的事情。聂敦格正在做的就是将非遗文化以普罗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此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通过这份地图,帮大家找到那份和自己有关的非遗记忆,并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转自新湖南https://m.voc.com.cn/xhn/news/201911/1557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