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注意]识别和规避就业陷阱!

(1)费用陷阱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不但加重了毕业生的负担,有些根本就是骗取钱财。这些费用有风险抵押金、报名费、培训费、考试费、资料费、登记费、服装费等。有些毕业生不想错过机会,尝试着先把费用交了,但结果却是受骗上当。【相关规

查看 原文

(1)费用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不但加重了毕业生的负担,有些根本就是骗取钱财。这些费用有风险抵押金、报名费、培训费、考试费、资料费、登记费、服装费等。有些毕业生不想错过机会,尝试着先把费用交了,但结果却是受骗上当。

【相关规定】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以招用人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行为。

(2)高薪陷阱

求职中,毕业生往往容易被优厚的待遇、高额的工资所吸引,但等到正式开始工作时才发现,用人单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不予兑现招聘时作出的承诺,或是用人单位对薪水中的不确定收入部分给予的是虚假或模糊的承诺,最终不能兑现。针对这种情况,毕业生一定要在求职时对用人单位做深入了解,重在预防,不要盲目签约。

(3)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陷阱主要有以下六种形式:

①试用期间只试用不录用,毕业生辛辛苦苦熬到试用期满时,用人单位随意找个理由就把毕业生辞退了;

②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合格后才签劳动合同。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当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因此,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就应该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约定试用期;

③随意延长试用期,《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限有明确规定,有些单位却拒不执行;

④故意混淆试用期与实习期、见习期的概念,以达到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目的,具体区别在前面“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关键词’”一节中有详细说明;

⑤以试用为借口,榨取廉价劳动力,支付低工资甚至不支付工资;

⑥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试用期结束时,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辞退,同时又以劳动合同没有生效为由,逃避责任。

(4)合同陷阱

现实生活中,有些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时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设置陷阱,严重侵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合同陷阱一般有以下六种形式:

①口头合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就责、权、利达成口头约定,不签订书面正式文本;

②单方合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里只约定毕业生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而对毕业生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很少甚至是根本不提;

③生死合同,一些高危行业的用人单位会要求毕业生接受合同中的生死协议,即一旦发生意外,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签订这类合同的往往是从事高度危险作业的单位,这类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安全隐患多、设施不安全,生产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④真假两份合同,假合同内容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签订,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真合同往往是从维护用人单位利益出发的违法合同;

⑤格式合同,用人单位采用的是根据劳动部门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打印的聘用合同,从表面上好像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具体文字却表述不清,甚至可以有多种解释;

⑥霸王合同,这类合同一般是以给劳动者或其亲友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失相威胁,迫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所签订的。

(5)隐私陷阱

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在相关领域如网络和求职材料上留下自己的信息资料,比如姓名、年龄、、学历、电话、身份证号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泄漏、出售。但可能因为如工作人员的疏漏、网络软件的缺陷、不法分子的圈套等,这些信息被用来侵害当事人或谋求商业利益。

因此,毕业生求职时不要随便将个人资料留给不可靠的单位和个人,将个人资料投放网络时要选择安全防范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网站,同时注意保密设置内容的选项。在面试时,一些用人单位的提问会涉及个人隐私,如果与工作无关或者出于恶意,毕业生有权拒绝回答;如果是出于安排合适岗位的考虑或者考查应变能力,毕业生可以视情况回答。用人单位因此获得毕业生的个人隐私后,负有保密的义务,否则构成侵权。

(6)知识产权陷阱

个别用人单位通过招聘时要求毕业生提供作品或者完成某项设计工作等方式,取得并盗用毕业生的智力成果。例如,面试时不要让用人单位随意复制自己的作品;发送电子邮件时,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处理,如降低相关图片的分辨率;交付自己的作品时,应要求用人单位签收,以保存证据。

(7)中介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合法机构,通过广告宣传虚构招聘岗位,收取中介费后便人间蒸发。更有些私人机构互相勾结,串通欺骗求职者,举办所谓招聘会,接收大量简历,但并不招一兵一卒,意在敛取求职者的钱财。广大毕业生不要轻信那些无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和场所,应去政府举办或者政府审查许可的有信誉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服务机构求职。除以上陷阱外,还有遭遇黑中介,被用人单位当作廉价劳动力无故克扣工资及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被骗取劳动成果,陷入传销骗局,被网络虚假招聘信息蒙蔽等诸多陷阱,都在提示着毕业生求职路上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绕过陷阱,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