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4-05-23
- 点击:1723
湘教工委通[2014]36号
各市州教育局、普通高校:
湘潭大学李时华老师2008年经医院诊断为鼻咽癌中晚期后,不畏病魔,一边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一边克服巨大困难,满腔热忱地继续投身教书育人事业,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还坚持担任班主任工作,满怀爱心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健康向上,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
李时华老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优秀事迹,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良好道德风范,书写了感人肺腑的师德华章,在平凡的教书育人生活里,用不平凡的事迹生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大中小学师德建设,请各市州教育局、各普通高校积极开展李时华老师优秀事迹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从李时华老师的事迹中汲取养分、激发动力,为不断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而奋斗。
附件:李时华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2014年4月14日
附件:
李时华老师优秀事迹简介
李时华,女,44岁,湖南益阳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不久,经医院诊断为鼻咽癌中晚期。四年多来,身患癌症的李时华老师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心系教学科研,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积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科学研究,用她的耐心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用她的乐观和热情感染带动着同事,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风范,书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师德华章。
一、爱岗敬业,带病教学一丝不苟
李时华老师1989年毕业分配到益阳市安化县中学教书。工作十年之后,她经过努力,先后攻读了本科和硕士,2008年,又从湘潭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顺利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教授经济学。令她没想到的是,任教才两个星期,因出现耳鸣、流鼻血、头痛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却被查出患鼻咽癌中晚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仍然没有大的起色,看到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李时华老师决定放弃治疗。作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并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和住院费用高昂,而是李时华老师出于一个最迫切、也是最朴实的想法:既然治疗效果不佳,那还不如早一点回到自己最喜欢的讲台上去。回想起那个决定,李时华说:“那时候最痛苦的不是身体,而是心。我怕自己就这样倒在医院,再也回不去了。只想早点回学校,哪怕在讲台上多站一天也好。”
正是带着对教学工作的热爱,2009年3月,李时华回到了学校,因身体还很虚弱不能上课,她就给学生指导毕业论文。嘴张不开,不能说话,就让学生说,她在一旁听,然后将修改意见写在纸上。2009年下半年,李时华老师病情稍微稳定,尽管学院领导和老师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劝她在家休养,但她还是坚持要为学生开课,又重新站上了讲台。
由于治病留下了后遗症,李时华老师右耳失聪,左眼视力仅剩0.05;嘴里没唾液,张不开;喉咙干涩,说话非常费力。为了恢复身体,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李时华想了很多办法:每半小时做一次张口练习;吃专为肿瘤病人准备的清淡食物;带一个大保温杯,时刻喝水……就这样,李时华一边积极做恢复治疗,一边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困难,认真从事教学,每一节课的备课和讲授,她都要比别的老师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2010年,她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课程,需要做全英文的课件,比做一般的课件难度更大,她硬是带着在家里熬好的中药,在教师办公室加班,力求把课件做得更加的完美。而每次讲课前,她总是要带着愧疚先跟同学们说明:“我生过病,喉咙不舒服,所以声音不大;耳朵也听不太清。请大家见谅!”但学生都能感觉到李老师每次上课都在尽力发出自己最大的声音。有一次李时华感冒了,上完第一节课后,她显得十分疲惫,同学们让她先播放下节课要看的视频,下次再讲课,为了不打乱教学计划,她最后还是撑着又讲了一节课。而在她的工作过程中,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总是在没课的时间预约医生,经常赶6点20分的早班车去省肿瘤医院进行身体复查。
在四年的时间里,李时华老师承担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市场营销学》五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完成了880多个课时的教学工作量,而且每年指导几十篇本科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生们都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上过李老师课或是熟悉她的学生都表示,李老师是一位让他们最尊敬和最感动的老师。
二、立德树人,教授学生呕心沥血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李时华老师还担任了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的班主任,她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不把自己当病人看,学生搞军训,她清早就跑到训练场陪着;学校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她到现场每一个用人单位去询问,给学生当参谋。而她所带班级的学生都住在学生宿舍的5楼、6楼,由于楼层高,每次去学生寝室,她总是要走一阵歇一阵,后来病情加重,体力跟不上了,就加入学生班级QQ群,利用QQ平台和同学交心谈心,为学生排解思想困扰,时常以自己考本科、考研究生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甚至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经常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李时华在与病痛斗争、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照顾,也花了不少的心思。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即使是大学生了,也都还是孩子,都还在成长,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引导好。她所带班级的一个学生因感情挫折擅自离校,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时华着急地四处打电话寻找,学生回来的当天晚上,李时华硬是拉着丈夫陪她去找那个同学谈话,帮助他解除思想包袱;还有一位同学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受影响,李时华也是一次一次耐心地找他谈话,指导他学会控制自己,帮助他成功地脱离了网瘾,这位同学后来在她的QQ上留言:“我就知道,老师你永远不会放弃我的!”……诸如此类的“小事”,在李时华担任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而她总是能细心地及时发现,妥善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对于学生工作,李时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特别的感情,她曾经说:“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我当时作为初中学生代表为我们乡的优秀教师献花。献花那一刻就决定了,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是不能教书,不能爱我的学生,活着就没了意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时华老师的全心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她所带的班级四级通过率高达90.4%,六级通过率为60%,专业课成绩也居于学院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饱含着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因工作出色,她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
三、乐观自信,团结共事有口皆碑
因为放疗、化疗,李时华老师的脖子被烧伤,眼睛、耳朵等器官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免疫力极低,特别容易感冒,同时还患有葡萄膜炎,时刻要避免阳光照到眼睛。虽然病魔时刻折磨着自己,但李老师依然坚强地面对着生活,依旧乐观开朗,爱笑健谈,跟她在一起时,让人几乎忘了她是一个病人。
李时华为人友善,跟同事的关系都非常好,只要一下课,她总是会在教师办公室跟同事聊天,探讨教学和科研。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同事有困难,她总是会不遗余力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她经常跟学院的年轻老师交流,帮助新进的年轻老师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她所在学院的一个老师瘫痪了,她特意找上门跟她聊天,排忧解闷,鼓励她战胜病魔重返讲台……李时华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和自信,感染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她的敬业和奋斗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无比敬佩。和她一起共事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她:李时华家有一幅梅花图,是她自己画的。她说她最喜欢梅花。我觉得,她就像傲雪凌霜的梅花,开在讲台上,开在生命中。
尽管自己经济条件还不好,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李时华总能慷慨相助。在她住院时遇到一位患鼻咽癌的女患者,只身一人在长沙,没钱继续治疗,李时华毫不犹豫拿出2000元钱交给她;而她还在教中学时的一位学生也说,当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考上了高中却没法报名,当时是李时华拿出自己两个月的工资资助她上学的。
李时华老师的乐观自信,还体现在她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上。在她生病之后,丈夫为了照顾她,就辞去了外地的工作。治病和孩子读大学花费不少,为了维持生计,她丈夫在学校附近摆摊卖红豆饼,下课之后,她就去给丈夫帮忙。“爱人为了给我治病,任劳任怨,跟着我受了不少苦。虽然我们的生活很清贫,但是我过得很幸福,因为在湘大有这么多的老师和同学都在默默地关心、支持我……”讲起现在的生活,李时华总是很乐观,无论有多少困难,她都能坚强地面对,从来没有向学校开口要求照顾,也婉拒了许多来自同事和社会人士的资助,她总是说还有比她更困难的、更需要帮助的人,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让生活过得更好。
四、潜心科研,学术研究成果累累
“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能够不学习?到时候都没有新东西教给学生了。”这是李时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病情基本稳定之后,李老师就开始收集外文资料写文章,搞科研,即使左眼视力下降到几乎失明,她也没有放弃学习,用右眼看书,直到右眼也患上葡萄膜炎后,她才有所“收敛”。
李时华主要从事消费经济理论与政策、养老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为了结合实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她经常深入到敬老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近年来,李时华共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校级6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CSSCI 1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CSSCI 8篇,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被《马克思主义文摘》摘录。李时华科研工作表现突出,曾获湘潭大学研究生校长奖,是到目前为止全校文科院系唯一的一位获奖者。
“只要我没倒下,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这是李时华老师一直追求的坚定信念。虽然时刻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但她积极乐观的心态,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她的师德风范和精神品格也在不断地感染着、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