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专题报道我院校友雷佳

  • 作者:
  • 来源:
  • 点击:1837
  • 时间:2012-09-26

她,是个俏皮而灵动的女子,骨子里却有着男孩般的洒脱,一如她的歌声。唱起老本行花鼓戏来,透着股泼辣辣的湖南劲道,而当中国56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从她口中一一悠扬而出时,你感受到的,却像是踩着一块百色毯在云端飘舞,古朴、空灵、高亢、轻盈……既涵浑大气,又灵秀韵致,难怪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约书亚·奇克称誉她——
雷佳:最中国的声音 雷佳  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秦慧英  刘银艳     初见雷佳,她穿得也“很中国”:正红色宽松棉衫,上面绣着民族味浓郁的花朵,加上清秀的面容,淡定的神态,的确很有几分古典范、民族范。不过,她又扎着马尾,戴着黑框眼镜,素面朝天,像极了邻居家的那个女孩儿。      “唱主旋律的歌, 是一种由衷的赞美”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9月7日晚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上,雷佳一曲大气磅礴的《江山》拉开了金鹰大幕。     9月的长沙,是一个艺术的长沙,金鹰艺术节、橘洲音乐节、湖南艺术节……雷佳也很忙,除了参加金鹰节、湖南艺术节,还与韩红、吴碧霞等师姐们筹备了一场在湖南大剧院演出的“沃土生精华——邹文琴学生音乐会”,为她们的恩师、中国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邹文琴的70华诞贺寿,“老师执教50多年,她带出来的湖南优秀歌唱人才也有好几十呢。”     金鹰节开幕式之后,有观众表示主旋律的东西太多,不如请港台明星来得时尚。对此,雷佳淡然一笑:“我倒是觉得,如今正需要这样的主旋律呢!没有先烈们打下来的江山,我们也过不了这么安逸的生活啊!”     “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所以心里总有军人情结。”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雷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之后又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成为了李双江的学生。她演唱的作品多被定位为凝结着时代精神,具有极高的“旗帜”特点。     “我唱主旋律的歌,是一种由衷的赞美。”说及此,雷佳收了笑容,正色道:“我的工作,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到祖国的最基层、最边疆,我能真切感受到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付出的艰辛。有的人不理解这种赞美,是因为他没有体验过那真实的生活。”     总政歌舞团的演员们每年均有100场下基层演出的任务,雷佳也因此跟着去了很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比如南沙,比如西藏。     “没陆地,没泥土,天天烈日当头,大半年几乎餐餐罐头干粮……”今年初,雷佳在南沙群岛待了15天,深切感受到了坚守在南沙群岛的钢铁战士们的艰辛和可亲可敬。“物质生活也许不是最大的考验,更难排解的是长年累月面对大海的那种寂寞。而在高原,连饭都煮不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守卫着我们的国门。”     有感动,也有过激动。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庆典上,雷佳和总政歌剧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一起,领唱了在群众游行中唯一一首设领唱的歌曲《领航中国》。“在那欢乐的海洋里,感受祖国的沧桑巨变,当时把我俩激动得呀,还没轮到我们,就已经不歇气地站在车上把这首歌先唱了一个多小时!”     这样的经历,总让雷佳的歌声感情充溢。“唱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自然浮现战士们在边疆的场景、浮现阅兵时举国欢腾激动的场景,这种对祖国的感情是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      “最中国”的声音     雷佳初中毕业后,考入湖南职业艺术学院学习花鼓戏。她本来是要学声乐的,但当年声乐班不招人。招生办的老师建议她报考花鼓戏专业,“花鼓戏学得很全面,而且我们学校从花鼓戏专业走出去的人才都是鼎鼎有名的,李谷一啊,张也啊……”哗啦啦一摞名字数出来,让这个从小就爱唱歌就崇拜这些歌唱家的小姑娘彻底动了心。     “学花鼓戏,不仅练声,还要练功,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而且花鼓戏不像京剧那样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它融入了一些折子戏、丝弦小调等元素,有一定的随意性,既能学到传统戏曲的精华,又能开拓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     在艺校打下的坚实基础,让雷佳以后在转战歌剧、音乐剧等其他综合性门类的表演时,也能得心应手。而这几年与传统戏曲的亲密接触,也令她对祖国的传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在这个祖国传统音乐的最高殿堂,我又有幸跟随中国民族声乐界泰斗级人物邹文琴老师学习,对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推行新国风音乐的演唱风格。”     国风,《诗经》里的精华,古代民歌的瑰宝,是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最质朴的呐喊。“新国风,就应让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音乐有新的时代特点,提取民族音乐的精华,结合现代的音乐手段和创作手法,重新向观众表现出来。”雷佳如此解释“新国风音乐”。她的《中华56个民族歌曲精选90首》个人专辑,便是对新国风的一个完美阐释。     这部为奥运而作、耗时8年之久的音乐作品,从我国56个民族的民歌里精选出90首民歌,重新进行整理、改编、演绎,就是为了“让每一个民族都能用自己的音乐发声。”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每个民族的语言、传统文化,雷佳和创作团队去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听他们唱歌。“一定要跟他们处成朋友,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那些最好的音乐才会很自然地表露出来。”     “每一首都沉淀了本民族千百年来的深厚底蕴和精华,也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歌唱的源泉。”这样的感悟,让这个专辑魅力独具。2008年奥运会上,专辑作为唯一的音乐“国礼”,赠送给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各国政要和使节。格莱美奖评委会主席约书亚·奇克听后也不由赞叹:“她的声音像一幅百色毯,这是最中国的声音。”     “在专辑中,可能是我的演唱体现了不同的音色和表现,让约书亚·奇克主席感到这种声音很有中国的魅力。是中国音乐的魅力帮助了我。”     不但民歌,雷佳的歌剧、音乐剧也处处体现着“新国风”。今年6月,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首演,雷佳将江湖儿女“水红莲”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她曾演绎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再别康桥》、《米脂婆姨绥德汉》等,主人公都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比如花木兰、林徽因等,她们都特别有特质,也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湖南妹子的“无扩音”之魅     奠定雷佳在民歌界地位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无扩音演出。     “无扩音”就是不插电,舍弃任何扩音设备,让歌者在一个自然的声场中演唱。著名的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曾经表示:“无扩音才算最美的声音。”     “在国外,真正的音乐会大部分都是无扩音的,听众也非常安静、配合。国内能挑战无扩音演出的比较少,雷佳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湘籍著名作曲家孟勇说道。     雷佳的首次挑战无扩音演出是在日本,据说还带了一点倔脾气。2009年11月,雷佳主演的歌剧《木兰诗篇》在日本东京新国立剧院演第4场,前面3场都使用了麦克风,到了最后一场,新国立剧院的负责人对她说,“我们这个剧院声场结构特别好,很多国际级的歌唱家在我们这演出都是不用麦的。当然啦,你们也可以要求加话筒的。”雷佳心里想:“这难道是对我们的挑战吗?”她当场表示,不用加麦,她可以无扩音演出。     结果,“演出很成功,谢幕就达30多分钟。观众一直在鼓掌,我们一次次上台致谢,都不记得有多少次。”     此后,在俄罗斯“歌剧艺术殿堂”马林斯基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声场结构较好的音乐厅,她都坚持无扩音演出。她说她更倾向于这样的演唱方式,“这是最自然的声音,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最纯粹的音乐。”     实际上,无扩音演出完全要靠歌者的口腔共鸣和剧场的声场效果、乐队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什么时机用合唱,什么时机用乐队,什么时机能突出主唱,都非常讲究。而这些都需要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     说到雷佳的功底,在北京的录音界,她还有个有趣的外号——“雷一遍”。     原来,她每次录音,都是“听一遍,跟一遍,再唱一遍,就完事了,基本‘不靠谱’(不看曲谱)。”所以录音师们特别喜欢给她录音,轻松、干脆,像极了湖南妹子雷厉风行的个性。     “不过现在我还是会多‘雷’几遍,艺术的东西要精益求精嘛!”      这个从湖南走出去的“水姑娘”,用她的灵性与韧性在舞台上歌唱,她的歌声里既有大河般开阔,也有小溪般潺潺,她如水的歌声,唱出了湖南的味道,唱出了中国的味道。 人物小档案      ■     雷佳,湖南益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学硕士,“新国风音乐”的倡导者与传播者。       从2005年开始,一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08年,雷佳演唱的《中华56个民族歌曲精选90首》专辑,被作为“音乐国礼”赠送给参与北京奥运会的各国政要和使节;2009年11月起,她主演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先后在日本、俄罗斯成功“无扩音”演出,并获得俄罗斯“卓越艺术家奖”。作为中国新生代主旋律歌唱演员的领军人物,雷佳先后收获“金钟奖”金奖、“青歌赛”金奖,演唱的歌曲多次荣获全军文艺汇演的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