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易介南教授撰文探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 作者:
  • 来源:
  • 点击:1077
  • 时间:2012-08-29

 

8月28日,《中国文化报》第195期艺术教育专版刊登了一篇由我院党委书记易介南教授撰写的《团校结合的成功样本----“推进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列调研之二》学术论文。

文中,易介南书记对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团校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团校结合”的办学模式是符合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成功实践;“团校结合”的办学模式把出作品出人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支持、相互转化,加快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质量,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团校结合”的办学模式是艺术院团改革的一种创新,有利于表演艺术团体出精品、出人才,形成“产、学、演、训”一体化的特色之路,拓宽艺术院团的生存空间。

 

以下全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团校结合的成功样本
                                                            ——“推进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列调研之二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色办学”调研组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是最大的。经费不足,招生与就业皆难,因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举步维艰。但是,近年来却有一批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异军突起,它们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出人才、出作品,成果丰硕,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如深圳艺术学校、厦门艺术学校、武汉艺术学校、杭州艺术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北京市杂技学校等,它们成为了艺术职业教育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最近,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组织专家探访了北京市杂技学校和厦门艺术学校,探访的过程令人激动。它们团校结合的办学模式,让我们管窥了两所学校快速发展的秘密。

团校结合: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适宜的办学模式

以团带班,是全国大多数艺术学校办学的最初形式。艺术院团与艺术学校之间的关系像鸡与蛋之间一样紧密。

北京市杂技学校就是由中国杂技团这只“大母鸡”产下的金蛋,虽然诞生较晚,1999年建校,至今还不过13年,但它孕育于中国杂技团这个国家级名牌院团的母腹中,是基于中国杂技团对高水平演员的需求而自办的一所杂技学校。它孵化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中,出身好、生逢其时,10多岁的北京市杂技学校就超越了许多办学历史较长的艺术学校,成为艺术职业教育领域的佼佼者。2009年,该校成为北京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特色达标学校等荣誉称号。

蛋可以孵化为鸡,但能把一颗普通的蛋孵化成一只“小白鹭”,这是发生在中国南方厦门特区的一段传奇故事。厦门艺术学校很普通,在全国100多所中等艺术学校中名不见经传。学校校园面积小,只有几十位教职工和300多名学生,学校平凡得像一个普通的“鸡蛋”。但是,厦门艺术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遇。1993年,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厦门艺术学校抓住与北京舞蹈学院合办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班”的机会,以经过7年打磨的“厦门班”毕业生为主体,组建了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艺术学校用自己7年的执着与耐心,“孵”出了一只美丽的“小白鹭”。“小白鹭”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舞蹈界誉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国家级水平,建团19年,出访演出遍及五大洲,享誉海内外。“小白鹭”已成为厦门特区对外交流的一张烫金的名片。

两所学校,一北一南,殊途同归,选择了共同的发展模式——团校结合。这种办学模式符合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成功实践。艺术职业教育既要为文化事业培养人才,又要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既要为文化事业服务,又要为文化产业服务。这就使得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在发展中既要依靠政府,又要面向文化市场。北京市杂技学校和厦门艺术学校这两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他们的做法是努力打造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品牌,并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获取政府支持,赢取文化市场回报。

相对于北京市杂技学校,拥有62年历史的中国杂技团无疑是一位巨人,它对学校人才培养拥有着巨大的牵引力。在团校结合的体制下,北京市杂技学校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杂技团的高管、行业领导都是理事会的重要成员。理事会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学校的管理机构,制定学校的基本制度。这一机制的建立使学校既保持教学管理的相对独立,又能对中国杂技团发挥支撑作用。校长张红担任中国杂技团的总经理,中国杂技团的业务副总经理兼任学校的艺术总监。统一的组织机构提供了团校一体的组织保障,确保了中国杂技团经营演出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协调统一和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市杂技学校以中国杂技团为基地,以天地剧场为场地,整合资源,创立“未来之星”艺术团,打造艺术品牌,每年演出400余场(团校演出每年达1200余场),在文化市场也有一席之地。这个团校结合体,坚持“出精品,出票房,出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并进军国际高端主流市场。2011年,团校演出收入已达3000万元。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对学校加大了投入:2000年,投资3495万元新建专业教学楼和文化综合楼;2010年,投资6323万元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来自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回报,足以支撑学校的办学,让教职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使学校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一个品牌把它利用好,这是北京市杂技学校的做法。没有品牌就创造一个,这是厦门艺术学校的做法。厦门艺术学校创造了小白鹭民间舞团,学校与舞团一套领导班子,团校有分有合,运作机制灵活,根据工作需要对团校在职人员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以“优胜劣汰”原则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团校结合的体制成为了放飞“小白鹭”的创新载体。成立以来,小白鹭舞团曾出访日本、欧洲多地交流演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01年,更是受国家委派赴莫斯科演出,为江泽民主席访俄和北京申奥成功做出了贡献。“小白鹭”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使得她不仅是厦门艺术学校的“小白鹭”,而且是厦门市政府和厦门人民的“小白鹭”。有为才有位,厦门市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1996年,投资1200万元在风景秀丽的曾厝安海滨建成新校舍;2000年,投入655万元建成图书馆和学生公寓;2005年,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实验剧场。同时,“小白鹭”的品牌在市场上也获得了回报,每年演出创收达200多万元。厦门艺术学校在“市长”和市场的有力支撑下,解决了一般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办学经费不足这个瓶颈问题。

团校结合给两所学校教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它的前提是学校发展的巨大变化,是践行团校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团校结合:出作品出人才的有效机制

艺术院团的主要任务是艺术生产,高水平的院团生产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因而出作品是院团的主业。在原来的文艺管理体制下,艺术院团和艺术学校虽然同属文化系统,但是分成各自独立的单位,出作品的院团和出人才的艺术学校是不相干的。院团的人才需求学校不清楚,院团的艺术创作学校也没有机会参与,艺术学校的学生因而缺乏高水平的艺术实践平台,难以成为与院团对接的高技艺演员,艺术学校师生的创作才华也因为缺少艺术院团这个孵化器而难成气候。团校结合模式把出作品出人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因而这种模式成为了出作品、出人才的有效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艺术学校师生被整合到了院团的创作演出体制中。2009年,在中国杂技团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的演出中,北京市杂技学校表演专业师生参加了演出,美术专业师生参加了设计工作;2012年,由中国杂技团和北京市杂技学校打造的《蹦拐顶技》在摩纳哥举办的第一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上获杂技类节目首奖。这是团校合作所取得的又一项国际顶级大奖,在中国杂技团的57枚金牌史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厦门艺术学校与小白鹭民间舞团在艺术创作上也融为了一体。几乎所有的艺术创作和演出都是学校和舞团共同完成的。他们联合打造的《火舞梦圆》、《东方红》、《海那边》等精品节目,在全国、省级比赛中获奖100多项。

院团为学校师生提供施展创作才华的舞台,推动了院团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同时,院团高水平的艺术实践加快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质量,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

以北京市杂技学校为例。杂技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学校与杂技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招生,对教学质量采取“双导师双评价”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又有杂技团专家的指导,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和评价,由教师和杂技团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进行“双导师双评价”。团校结合加速了杂技人才的成长速度。学校建校时间虽短,但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杂技人才,他们在国内外的杂技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白鹭民间舞团也经常选派团里的优秀演员到厦门艺术学校任教和编排节目,缩短了课堂和舞台的距离,使学校的课程与舞台实践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依托团校合作的资源优势,学校培养了袁莉、陈凤辉、江靖弋、雍文勇等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的演员以及林乃桢、邓小晶、卢晓静、李晶、卓然等一批省级金牌舞蹈演员。

团校结合:艺术院团改革的独特样式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不管改革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有利于表演艺术团体出作品、出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团校结合无疑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种创新,是艺术院团改革的一种独特样式。事实也证明了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样式。

团校结合的创新体制使小白鹭民间舞团建立至今,保持精兵简政、队伍精干。全团没有冗员,舞团敢于打开前门,让艺术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新人辈出,充满青春活力;同时也解决了学校普遍存在的人满为患与师资缺乏的问题;有学校做后盾,年龄大而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员就有退路当老师。

团校结合使中国杂技团和北京市杂技学校形成了“产、学、演、训”一体化特色之路。这个结合体一头伸向了完全开放意义的世界文化市场;一头连接着课堂,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把艺术创作、教学、演出、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的需要来排定节目,进行训练。北京市杂技学校以杂技为主线贯穿“产、学、演、训”各个环节,同时在各个环节横向拓展,扩大演出市场和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开拓演出和教学的更大的空间,从而使团与校都充满勃勃生机。在演出环节上,中国杂技团不仅有高水平的杂技,还打造了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吸收其他门类的表演艺术人才进入剧组,拓宽了杂技团的演出市场,吸引了更多层面的观众。在办学方面,学校确定了以杂技为龙头骨干专业,舞蹈、武术、影视等专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既面向就业,又面向升学,为高等艺术学院培养后备人才。从2007年到2011年,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从45%提高到78%。除此之外,学校非常重视文化课,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化课教学体系,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科目,学时比率达50%以上,文化课高考成绩位居各类艺术学校前列。2012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在北京市杂技学校召开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现场推介会,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


    (执笔人:易介南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