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花鼓戏专业高成材率背后的奥秘

  • 作者:
  • 来源:
  • 点击:920
  • 时间:2011-11-30

 

很多人都知道,歌唱家张也是湖南人,演员吴军是湖南人,歌手雷佳、王丽达是湖南人,不过,他们恐怕并不清楚,这些在舞台上耀眼夺目的明星,不仅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而且出自同一个专业——花鼓戏专业。

明星云集的校庆晚会

11月18日下午2点半,长沙天心区贺龙体育馆。

 能够容纳2000多人的体育馆,被挤得满满当当。这里正在上演一场校庆盛典,主人翁是建校已满60年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母校的生日来临之际,在校师生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为在场观众上演了一场名为《母校·摇篮》的大型演出。

代表校友发言的是张也。这位在民族声乐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歌唱家,一直对30年前学习、生活于斯的这一方土地怀有浓厚的感情。但凡母校有重大活动,都会毫不犹豫地赶来效力。这一回,她以歌唱般的语言,表达了对母校生日的祝福,诚于中而形于外。

演出的阵容堪称豪华。400人规模的演职人员之中,担任主持人的是活跃在电视荧屏与舞台之上的曾媛、瞿颖、赵靓;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王丽达尽管身怀六甲,仍和丈夫一起献唱了《幸福·中国》,让演出现场充满了温馨与暖意。歌唱家周浩以一曲《TIME TO SAY GOOD BYE》,展示了自己作为“澳洲中国歌王”的雄厚实力。身兼主持人的瞿颖则是首度尝试歌剧,她的《贝隆夫人》选段让大家对这位名模有了全新的认识。王永光、刘赵黔等戏曲名家师生同台表演的《戏曲联唱》让人们看到了湘剧、花鼓戏等湖湘文化的传承有序;多媒体概念湘剧《忠·孝·义》则让人体会到了湘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气概。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雷佳的一曲《复兴之歌》,则给整场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果不是小演员身上的练功服以及不时出现在显示屏上的校庆字样,很多人或许难以意识到,这里正在上演的竟然是一所学校的校庆演出。

更让人惊奇的则是台上的这些明星竟然属于同一个集体——学校花鼓科。周浩来自77级花鼓班,张也来自82级花鼓班,《母校·摇篮》的导演朱珠来自90级花鼓班,雷佳、王丽达也都是来自花鼓班。而在舞台之外,同样属于这个集体的还有黄卓、甘萍、吴军等等。

高成材率背后的奥秘

 一个小小的花鼓戏专业,何以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文艺明星?要了解这其中的奥秘,恐怕只能走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历史。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湖南省艺术学校。建校伊始,学校就将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戏曲人才作为立足之本。学校汇聚了一大批戏曲名家,湘剧、花鼓戏等体现湖湘文化的专业都是学校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的花鼓戏专业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张也的老师梁契之曾经是湖南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的主任。当记者问起,学校花鼓戏专业为何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优秀艺术人才,这位年过八旬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的老教师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人才培养的秘诀:首先一条是选才。为了招收到好苗子,当年的花鼓科老师都是亲自到各地去招收学生。当时,戏曲明星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这让许多年轻孩子对于学戏充满了期待。张也就是因为李谷一等榜样的影响,而选择了学习花鼓戏。

包括梁器之在内,花鼓科的专业教师原先都是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专业演员,她们的教学不仅中规中矩,而且还特别注重示范教学和舞台实践。张也她们在校的时候,经常需要参与大戏的排练,并走上舞台为群众演出。甚至在张也决定报考声乐专业之时,她还在排一出《唐伯虎与沈九娘》的戏。频繁的舞台实践让这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很快。

梁器之老师她们对好苗子爱护有加,愿意让她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学校花鼓科能够培养如此众多优秀人才的又一个窍门。张也的花鼓戏功底,让老师们很满意,认定这是一棵很有潜力的好苗子。不过,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张也就已经决定要向声乐方向发展。对于张也的选择,作为花鼓戏专业老师的梁契之不仅不反对,而且还特地去做其他老师的工作,让他们同意张也去报考。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对优秀人才的宽容与爱护,呵护了张也能够顺利地走上声乐发展的道路,并且成为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而周浩、沈伟、吴军、王丽达等等毕业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专业的明星,他们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学校的这一育人传统。

 当然,花鼓戏专业的成材率如此之高,还跟花鼓戏演唱在声腔、节奏以及“表演生活化”和“声腔民歌化”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无关系。目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正在开展湖南花鼓戏与声乐研究,希望将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的《湖南花鼓戏声腔》已被认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声乐表演专业已开始注意将戏曲声腔、身段表演等吸收到演唱中来,同时开设了歌剧课。通过这些传承与创新的举措,来发展民族声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