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传承基地 文艺湘军的人才摇篮

  • 作者:
  • 来源:
  • 点击:984
  • 时间:2011-11-16

    古城长沙,岳麓山下,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双璧辉映,折射出这处名山胜地持久不变的魅力。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朵蜚声于世、芬芳散发的艺术奇葩。

    她是湘剧、花鼓戏的最高学府,从这里走出了左大玢、王永光、刘赵黔等11位国家艺术表演最高奖——梅花奖、文华奖得主;她是文艺湘军茁壮成长的大摇篮,从这里飞出了张也、吴军、瞿颖、雷佳、王丽达等名声响亮的“金凤凰”;她是创作活力不断喷涌的“百花苑”,从这里,《秦王遣将》、《同一个月亮》、《五十二家别墅》等一出出精品力作走向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她是职业教育的“领头雁”,从人才创优、示范创建到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她创造了一个个传奇。

    她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年来,该院全体师生立足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体察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以湘人敢为人先的气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湖南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上烙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业内称之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现象。

    传承篇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对于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执着信念、坚定态度,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办学传统的敬意和情感,更是体现了一家文化单位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1951年5月,在陈家垅一栋简陋的老式房子里,湖南省艺术学校诞生。从水陆洲,到秀美麓山南侧的左家垅,历经5次易名,1976年湖南省艺术学校复名。作为湖南艺术教育的老字号,湖南省艺术学校1998年从普通中专升格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跃升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1979年3月,湖南省电影技工学校选址麓山北麓的望城坡,正式挂牌成立。1985年更名为湖南省电影职工中专学校,1994年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电影学校。在近24年里,湖南省电影学校暨湖南省文艺干部学校,共培训、培养了电影技术人员和文艺干部上万人,为湖南省电影事业的发展及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年,湖南省艺术学校与湖南省电影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1951年建校伊始,学校就把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戏曲人才作为立足之本。学校汇聚了一大批资历深厚的文化名家。1956年敬爱的毛主席观看了学校副校长彭俐侬的精彩表演,亲切接见了这位来自家乡的湘剧表演艺术家;著名戏剧家田汉曾两次来校视察,为湖南戏曲教育出谋划策。

    左大玢、王永光、刘赵黔等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在校期间练就的扎实功底为基础,以自身的舞台实践为载体,让湘剧、花鼓戏这些湖南地方戏曲得以中规中矩地传承、原汁原味地呈现,也让学校的美名响彻了三湘四水。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走向世界的舞蹈家沈伟“绘制”了长达100余米的“水墨山水画卷”,令全球观众叹为观止;闭幕式上,经典民歌《今夜月明》给亿万观众留下了甜美的回忆,7位演唱者中就有张也、雷佳、王丽达3位湘妹子,她们从学校走向了中国大舞台。不过,许多人恐怕并不清楚,这些从麓山飞出的“金凤凰”、已经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在校期间所学的正是戏曲专业。

    从戏曲专业出发走向成功的案例,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还有许多。著名演员吴军是这样,歌唱家周浩、甘萍、黄卓等等也是如此……

    这就是地方戏曲的优势,这就是三湘文化的魅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教育走向低谷。教学成本高、优质生源少、就业出口窄,诸多的压力,让全国各地许多艺术院校取消了戏曲专业。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教育同样面临着挑战。不过,面对困难,学校对于继续传承和发扬包括戏曲在内的湖湘本土文化的信念不仅没有动摇,反而进一步坚定。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对于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执着信念、坚定态度,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办学传统的敬意和情感,更是体现了一家文化单位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在深刻洞察文化发展、教育发展基本大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的文化自觉。

    对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限于戏曲。

    湖南民歌民乐资源丰富,根据湖南生源的特色,学院确立了声乐以民族唱法为主体、器乐以民族器乐为主的人才培养路子,突出湖湘地域特色。这些年学院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十分重视,支持音乐教师挖掘、整理民间音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民族音乐工作者,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

    在各地开始整体布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之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更多的传承湖湘文化的重任。自2010年始,学院与桑植县合作,开展了桑植民歌进课堂活动,举办了桑植民歌传承班,不仅为桑植民歌培养了传承人,使桑植民歌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并为这一本土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更为广阔的空间。

    舞蹈表演专业,为湖南培养了一批在舞坛卓有成就的演员,在继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服务社会文化、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学院升格以来,舞蹈表演专业在改革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以培养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为特色,以“ 取材于民间、规范于课堂、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 为指导思想开展教学,对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舞按类别进行整理组合,并用于教学实践。院级课题《湖南代表性民族民间舞教材》则是从专业教学的高度去开发湖湘舞蹈文化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经受过三湘文化熏陶与洗礼的艺术人才,其成长步伐往往更加坚实。杨福杰、邹接龙、彭伏莲……一批批优秀文化人才从麓山走出,他们成为了湖南文化战线的中流砥柱。张小虎、宋谷、周曙、杨珊珊等毕业生的精彩表现让《一家老少向前冲》格外火爆;舒高、赵靓、郭彪……一时成为青年追捧的偶像。一批批本土文艺人才从麓山走出,在湖南文艺舞台上尽“舞”风流,他们创造了湖南娱乐文化的不老传说。

    改革篇

    立足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对于高技能艺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确立了“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形成了主体发展、立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2002年10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院同时保留湖南省艺术学校的牌子,完成了中职与高职的完美对接。两所学校来了一个华丽转身。

    不过,挂牌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升格不是简单地将原先的“科”改为现在的“系”,从举办中等教育到跻身高校行列,学院师生需要面对从理念、定位到教学、管理的全方位的变革与提升。真正的考验在后头。

    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对于高技能艺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确立了“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形成了主体发展、立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所谓立足舞台、主体发展,即是要不忘“本来”,做精做强表演专业,着力培养舞台精英;所谓依托文化、立体发展,即是要吸收“外来”,大力发展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大众化文艺人才;所谓多元办学、全面发展,即是要着眼“将来”,通过演出经营、成人教育、少儿培训、艺术考级“四轮驱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师资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软环境。

    学院实施了以定岗定级为核心的聘任制,制定了“因事设岗、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创新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学院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能力为重点,以促进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艺术专家+教学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师资建设工程。如今,有17名正高职称教师、71名副高职称教师在这里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的71%,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人获得全国音乐教育最高奖,1名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专家,1人为湖南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了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在行政管理上,则是实现了由集中向扁平式管理的转变。学院下放“专业教学管理权、人员聘用权、岗位津贴分配权”3项权力到专业系。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缩短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迟延,加快了学院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变化的反应速度,改变了学校对专业系的过多包揽,克服了专业系对学校的依赖性,增强了自谋发展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改革,让“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独特精神,“追求卓越,不厌平凡”的基本取向,内化为每一个艺苑人心中不息的歌,外化为每一个艺苑人的自主行动。这种精神面貌的转变、灵魂深处的变化,为学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新篇

    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艺术创作,在学演结合之路上越走越顺畅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创作活力喷薄而出。

    在中国,艺术高职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而需要各个艺术高职院校结合实际,通过自身的办学实践不断摸索、总结,丰富、完善。2002年升格之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即拉开了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模式的大幕。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

    人无我有。戏剧是该院的优势和特色,中国歌坛的“花鼓戏现象”一直是我国民族声乐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戏称我们是湘剧、花鼓戏的全世界最高学府,这是学院独特的且其他学校不可取代的最高荣誉和价值追求。”该院党委书记易介南说。在具体的实践中,学院拥有一支在戏剧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撰写了本学科领域的第一批教科书,加强了本土戏剧教育的研究,创建了本专业的语言体系。如今,《湖南花鼓戏声腔》已被认定为国家精品课程;戏曲表演专业也已经入选为省级精品专业。

    学院舞台美术专业有50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舞台美术人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剧团不景气,舞台美术人才需求量减少,美术专业办学面临危机。根据办学理念,学院重新确立了舞台美术是美术系办学的旗帜,调整了美术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重新组合了师资队伍,引进了一批舞台美术方向的教师。围绕舞台美术开发相关专业,设置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服装专业、化妆专业和舞台灯光、音响等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舞台美术的内涵也随之扩大,包括电影电视美术。有优势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几年的时间,美术系的学生从100多人发展到600多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立项为省级精品专业。

    人有我优。“特色和品质是艺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横纵两个坐标,而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对于打造艺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是第一位的。”该院院长鲁雁飞强调。在实践中该院声乐表演专业将戏曲声腔、身段表演等吸收到演唱中来,开设了歌剧课,来发展民族声乐专业。专业课大力推行主课老师负责制、导师制。如今,该专业已经成为湖南省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声乐表演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重点教学团队。舞蹈表演为湖南省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拥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今年该院舞蹈表演专业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创作的群舞《长长的花头帕》、《冬季花儿开》、《火塘边》展现出了一幅幅饱含湖湘民族风韵的多彩画面,分别获得第七、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三等奖、优秀奖和创作优秀奖。

    人优我特。如在音乐表演、戏剧表演、舞蹈表演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了音乐剧专业,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受到社会强烈关注。学院影视专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着力于培养影视表演、摄影摄像技术、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影视编导(广播电视方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门人才,湖南省电影工作者,绝大部分毕业于该专业。在专业培养方面学院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与湖南的华天集团合作,定向培养人才。该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建校以来,无论是湖南省艺术学校还是湖南省电影学校,都有重视艺术实践的传统。学院构建了“课堂+舞台”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艺术院团(企业)”专业建设模式和“艺术专家+教学名师”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突出剧目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舞台检验教学”,教、学、演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特色道路,着力培养一大批高技能艺术人才。

    2003年,由学院师生创作排演的花鼓戏《玩不啰》荣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剧目金奖和8个单项奖。

    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艺术创作,在学演结合之路上越走越顺畅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创作活力喷薄而出。由学院接连推出的大型历史湘剧《秦王遣将》、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原创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三大剧目相继囊括了3届湖南艺术节 “田汉大奖”和36个单项奖,在走向全国舞台之后又获得了中国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奖、两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诸多国家级奖项。

    作为高等院校,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重视学演结合,同时又强调学研结合,强调以艺术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提供支撑。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成为了提升办学品质的并驾齐驱的“马车”。学院艺术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4个、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65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励130多人次,出版学术专著16部。

    为适应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集群式发展,更好地对接演艺业,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艺术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又决定实施集团化办学。2011年5月,由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演艺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138家单位齐聚麓山,唱响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华美乐章。演艺职教集团将通过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以艺术院团和行业企业为依托的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形成院校与艺术院团、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艺术院团、行业、企业共同发展;提升湖南省艺术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并促进湖南艺术职业教育和文化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过去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智慧的湖南艺术职业院校师生用汗水趟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他们的付出也收获了累累的果实:

    在升格以来的近10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00多项、省级奖项300多项。涌现出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得主凌珂、项星,全国艺术院校戏曲大赛一等奖、全国昆曲十佳新秀得主曹志威,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得主汤丹、文军,模特新星肖青、周玉婷、叶星轶、张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更有“失明百灵”——2007届毕业生刘赛献歌残奥会开幕式,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院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中,学院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学院成功立项为省级示范高职,步入了职业教育的快车道。同年,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表演艺术重点实习实训基地。2011年,学院又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中部地区唯一 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而“全国文化先进集体”“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单位”、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一项项荣誉也纷至沓来。

    展望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内涵,拓展外延,搬迁扩建,科学跨越,为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当前在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艺术职业教育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竞争优势的取得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进入到发展战略的层面。我们要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下把握自身的发展节奏,加强对自身教育资源的理性规划与科学调控,抢抓机遇,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做大做强事业。”学院党委的战略眼光得到全院教职工的一致认可。

    沐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煦春风,应和“教育强省、文化强省、人才强省”的建设号角,敢为人先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永不停步。他们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从现在起到201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内涵,拓展外延,搬迁扩建,科学跨越,为湖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麓山枫叶正红,湘江碧波尤美。

    2011年10月26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落下帷幕一个星期,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同志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学院调研。“全力支持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搬迁扩建,全力支持筹建湖南艺术学院”——梅克保同志的指示,激励全体艺苑人朝着更为高远的目标拼搏奋进。

    “集团办学”——湖南演艺职业教育集团将引领该院走集约式、集群式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搬迁扩建”——一座现代化、生态化新校园将崛起于星沙松雅湖畔,成为三湘大地的文化新地标;

    “筹建本科”——一所独立设置的湖南艺术学院将承载着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奔向美好未来。

    集灵气于热土之上,蓄大势于百亩之间,展宏图于湘水之滨。

    胸有鲲鹏志,御风可冲天。满怀信心与激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正迈向美好未来。

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前排中)视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路建平(前排右一)听取学院领导对新校区规划汇报。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雅瑜(前排右二)为湖南演艺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揭牌。

张也代表花鼓科82级全体同学向母校捐赠教学钢琴。

 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

 

                                                                          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