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艺术职业教育八问(上)

  • 作者:
  • 来源:
  • 点击:818
  • 时间:2011-11-08

 

从2000年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挂牌至今,我国的艺术高职教育走过了10年历程。10年来,经过不断摸索,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艺术生产,艺术高职院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它们以独具特色的教育样式和教育特色,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生机。

当前,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艺术职业教育也站在了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中国的艺术职业教育只有继续改革、科学发展,才能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直面艺术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八方面问题,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办学投入有没有根本性改观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各地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却差别很大。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未能同步增长,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没有实现政府和社会预期的4%目标,处于世界低水平状态。

当前,大多艺术职业院校属行业办学,归文化部门管理,资金缺口较大,而艺术教育相对而言教学成本较高,需要大投入,却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扶持。许多院校没有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训场所,也无法提供必需的设施与设备,而很多艺术院团因受体制及演出市场的影响也无法接受学生实习,这使得一些学习传统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类专业的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就业环境恶化。这些主、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提高。另外,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也会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心态与教学质量。缺乏专业发展的良好物质条件,造成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投入不足现象比较普遍,地方戏曲招生难、生存难、就业难。对于这些相关专业,是否应该从文化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政府事业性投入,建立相关减免学费、特殊专业奖学金制度等,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共识。

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否合理

由于人事制度的制约及历史客观原因所限,当前,各艺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比较普遍。老教师多为从事表演与教育的演职人员出身,许多人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艺术实践与创作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且有很多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不过,他们的学历普遍偏低且教学手段单一,艺术视野狭窄,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年轻教师多为本院校毕业,职称偏低,缺乏教学经验,且创作演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在教学活动中能起中坚作用的教师奇缺,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艺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要提高,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有对内提升、对外引进两条路。几乎所有的独立建制的艺术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所谓对内提升,就是原已习惯于艺术中职教学模式的教师,必须要尽快实现转化和提升。艺术高职学院必须安排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包括接受高等教育学、心理学、高校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扩大专业知识视野,提升艺术实践与创作的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同时,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开展教科研交流以及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机会等。

所谓外引,就是要创造有利条件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学缘丰富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兼具科研能力和艺术创作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当前,由于艺术高职院校的物质条件还相对有限,艺术科研基础相对较差,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还有许多现实的困难。

比如,尽管许多艺术高职院校是地方艺术传承的唯一平台,所开展的艺术科研课题也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由于所在学科比较偏僻,往往难对高学历人才形成吸引力。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则因为忙于艺术创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很难有精力或兴趣投身到艺术教育中来。对于艺术高职院校以讲座或工作坊等形式发出的邀请,许多人往往难以满足。

三、艺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是否得到尊重

按照现行管理体制,独立建制的艺术高职院校往往横跨文化与教育两个行业,一方面要接受普通高职教育语境下的评估和考核,一方面又要尊重艺术教育规律,直面艺术教育特殊性的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对于技能与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各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基本技能与技法,这些基本技能与技法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艺术表达水平的高低。其次,艺术教育的灵魂是创造性。没有创造与创新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有技能不一定能创作。再次,艺术教育强调要有感觉、个性和悟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艺术教学方式上也需要灵活多样,有很多方面无法简单量化。

比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艺术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讨论艺术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艺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类院校在成果转化以及促进文化企业提高生产力方面,有时并没有太多的作为空间,而应该把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上,集中精力培养适应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管理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四、管理水平有无实质性提高

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职业院校多为近年来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中等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许多方面仍深深地影响着当前的高职教育,中等教育中固化下来的观念尚未得到有效更新。许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上仍然沿袭中专教育的模式,有些院校尽管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管理机构,制定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却因管理人员的观念或能力所限,无法实现理想效果,直接表现为学院的理念与举措落实不到位,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美,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与教学的沟通不够,工作状态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要求。

由于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各艺术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适应市场与社会的教学理论与实施体系,无论是学科、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培养规格,多按普通本科来组织,没有体现出艺术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解决艺术高职教育所面临问题的相应机制。

高等教育的要求与院校相对滞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矛盾凸显,对新时期艺术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艺术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专业及学制是艺术类高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制定专业及学制时,要充分调研,了解各方信息,切实做到科学、合理、可行。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艺术人才为目的。艺术高职教育针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市场,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适应市场产业的变化性,同时其人才培养与一定区域的文化事业、文化市场紧密相连,往往又具有更强的定向性和针对性,从而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

当前,艺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经费管理与后勤保障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思想认识没有到位,如果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了而相应的管理机制没有变革,都势必会影响到艺术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